2669 字

欧洲史·二:欧洲的思潮 z

历史; 欧洲; 基督教; 基督; 理性; 浪漫主义;

原文地址https://liam0205.me/2015/01/06/history-of-europe-02/

上一次讲到欧洲文明发端的三股力量和古典、中世纪和近代在事件和时间上的划分。今次写一写和思想有关的东西。

上述三股力量组成的混合体经历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时期。然而,尽管持续时间很长,这个混合体内部却并不稳定。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从公元 1400 年左右开始,这个混合体逐渐崩毁,并开始建立起新的秩序。

文艺复兴

前一篇文章里提到,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保留了许许多多的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然而,基督教会却没有将这些科学文化知识公开;而是藏起来,选择其中对维护自己教义有利的知识,甚至是曲解其中的含义来维护自己的教义。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思想的一种控制。基督教会利用这些知识,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和基督教的神学联系起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巩固自己的地位。

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在于,当时有许多游离于教会之外的学者,将这些知识从神学当中剥离开来。它将人们的生活从神圣的教会的光辉中解脱出来,认为宗教只是私人事情的一部分,不应该左右社会,也不应该控制人们的思想。总而言之,它将社会逐渐世俗化。

将知识从教会的手中解放出来本来应当是一件好事。可是,当时的学者认可古希腊的科技知识,向往其时的社会状态,并对此达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他们认为古希腊的科技文化知识是经典的、最好的、无与伦比无法超越的。也就是说,他们继承了古希腊的知识,却未能继承古希腊人们辩证的思想。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得以从教会的控制中解放,然而将古希腊当做是「上限」却又阻碍了欧洲「再进一步」。

事实上,「古典」、「中世纪」和「近代」这样的划分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那时候人们认为古典世界已然臻至完美,却在中世纪被基督教会掌控逐渐偏离正道,而文艺复兴又重新回到了正轨。古希腊人曾经认为人体是完美的,在艺术上的裸体展现得是人体的力量和美。而中世纪的绘画雕塑则对裸体遮遮掩掩,反映的是基督教的原罪,认为裸体是邪恶的。到了文艺复兴,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当然是裸体塑像,则被认为是尊贵、高尚和美丽的化身。

而反过来,欧洲人至今以基督诞生的那年作为纪年起点。前一种对年代的划分明显排斥基督教,实际的纪元却又与基督教密不可分。

此间的矛盾一方面反映了欧洲继承自「混合体」,另一方面反映出文艺复兴虽然是思想的一次革命,但却不够彻底。

宗教改革

前文提到,在进入罗马帝国的几百年间,基督教发展出了庞大而完善的体制;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教皇与君主平起平坐,管理文武百官。最终的结果就是前文提到的「基督教变成了罗马人的宗教」。

实际上,教会发展到最后,变成了这样一种怪物:教义由教会制定、整个社会也受教会管理、对犯错的人的审判也由教会进行。你没看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都被教会一手掌握。这种畸形的怪物发展到什么地步呢?如果你是一个富商,在你将死的时候,会有神父告诉你,你必须把钱捐出来给教会,不然你就进不了天堂。

马丁·路德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对自己的原罪感到无可奈何,对如何救赎毫无头绪,终日煎熬。他不知道自己一个浑身罪恶的人,如何才能得到救赎。有一天,马丁·路德读到《圣经》中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信中说:「只要你相信耶稣基督,就能得到救赎」。也就是说,你其实什么也不用做,不用遵循教会制定的法度,不用对神父言听计从,只要相信上帝,坚守自己的信仰,就能得到救赎。

马丁·路德认为,《圣经》是唯一的权威:凡是圣经上没有写的,教会就没有理由去制定或者执行哪个「训令」。马丁·路德意识到,人们的思想为教会所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圣经》是由拉丁文所写,并不是人人都能阅读的。于是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人人都能从《圣经》中得到自我救赎的力量。

马丁·路德的基督教后来从罗马教会的基督教中分离出来。遵循「因信称义」的观点的马丁·路德教派,后来发展为「基督新教」,而罗马教会的基督教,则被称为「天主教」。

宗教改革的核心观点在于,《圣经》是唯一的权威,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要让基督教回到中世纪之前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马丁·路德从天主教那里拿来《圣经》把它翻译出来,变得人人都可以读,人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于是,原本唯一的、权威的解读不复存在了,各种解读并立而起,马丁·路德自己的解释也被攻击。经过百余年的争吵,谁也无法说服谁,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慢慢变得和平共处。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回到过去」。文艺复兴从罗马教会那里拿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知识,来对抗教会对知识的钳制;宗教改革则从罗马教会那里拿来圣经,颠覆天主教的神学和权威。接下来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则整个颠覆了过去人们的观念。

科学革命

由于观测手段的限制,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有谁能推动地球呢?17 世纪,这个观点终于被推翻。地球环绕着太阳运行,太阳才是这个天体系统的中心。

首先是观测。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星体运行的轨迹描绘得越来越精确。与此同时,这些轨迹与地心说的轨迹误差越来越大,地心说的维护者不得不去不断进行修正,使得地心说的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次时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应的数学手段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人们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与观测事实符合得很好。

这样一来,地心说终于招架不住,教会不得不低头,承认日心说。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两种情绪:

  • 希腊人错了,古典并不是完美的
  • 自以为特别的我们在宇宙中其实很普通

好在,那个时代的人并没有因为日心说、进化论之类的发现而妄自菲薄,贬低自己的重要性。相反,他们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借由理性,探索出整个自然体系的运作规律、用数学模型精确表达,再将这些成果反馈到人类生活上,人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渴望,成为了启蒙运动的原动力。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于 18 世纪从法国开始,其目的是弘扬理性,用理性改造神学、政府和社会观念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们认为,当时的法国有两大非理性势力。其一是教会。教会到处宣传神迹故事,控制人们的思想,威胁他们说如果不听话就要去地狱受苦。其二是法国国王。国王说自己是受上帝神谕管理这个国家的,质疑王权就是违反教义。(奉天承运什么的……)

启蒙运动过程中,有一部百科全书被人们汇总出来。它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其将理性运用于一切事物,将神、宗教和其他概念并列于同一个层级。这传达出一个信息:宗教是迷信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科学革命到启蒙运动,曾经主导欧洲社会的基督教会地位被不断削弱,欧洲走上了理性、进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