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2 字

市场会腐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么? - 慧航 - 专栏

经济 - 实验; 慧航; 知乎专栏; 文献笔记; 企业社会责任;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50028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战争之王》。电影根据五位军火商的真实经历,虚构了一个默默无闻的美国移民如何成为纵横于各大独裁、暴力政权之间的”战争之王“,迎娶白富美,但最终又被爱人和亲人抛弃的故事。 电影中有几句令人深思的台词:

There are over 550 million firearms in worldwide circulation. That’s one firearm for every 12 people on the planet. The only question is…how do we arm the other 11?

How many car salesmen talk about their work, huh? How many cigarette salesmen? Both their products kill more people every year than mine. At least mine has a safety switch.

军火商卖军火,只为了卖出更多的军火,而买家拿这些军火去做什么,似乎与军火商并没有什么关系。就好像卖车的人不会告诉你每年死在交通意外中的有多少人,卖烟的也不会告诉你每年死于肺癌的有多少人:商人只负责买卖,至于其他的事情,与我无关。

这个逻辑非常迷惑人,但是总感觉哪里有什么不对。也许他们认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正如主人公说的一样,这件事我不做,照样有其他人去做。但是难道商人就是商人,只负责买卖而不需要去理会社会责任么?

也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对的。杜蕾丝不会因为其对避孕的贡献而被称为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而烟草商也不需要为吸烟致死的烟民负责:卖烟草是我的事,吸不吸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我们总不能因为钢铁、发电厂排出废气导致雾霾,就把相关的疾病完全算在这些厂商头上吧,毕竟最终消费这些的是消费者本身。

然而,我相信在市场中,社会责任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里面有两个角色似乎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感。主人公的对手,告诉主人公,你至少要有立场。而主人公的弟弟,则为了避免眼皮底下难民被屠杀,干脆搞毁了一半的军械,最终死在军队的枪下。你不能把武器卖给那些滥杀无辜的人,比如萨达姆。而片中主人公解释了为什么没有把武器卖给萨达姆:因为这家伙信用不好——主人公的道德底线暴露无遗。

奥,不好意思,今天我是来介绍论文的,不是写观影报告,我也写不了。带着这一问题,University of Zurich 的 Björn Bartling、Roberto A. Weber 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的 Lan Yao(姚澜)最近在 QJE 上的文章:Do Markets Erode Social Responsibility?通过实验的方法,讨论了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另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也凭借这篇文章完成了国际经济学期刊 Top 5 的大满冠,这在国内非常罕见,祝贺一下。

文章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出发,指出市场的有效性是在假设没有外部性的前提之下的。而当交易的社会成本不全部由企业承担时,那么市场就会失灵。而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通过税收等方式解决社会成本的问题(比如对于污染),或者企业可能自发的内部化这些外部性。然而企业自发的解决外部性的问题究竟是出于对社会影响的考虑,还是为了企业的名誉以及长期的利润?

比如经常看到产品标签上标有“低碳”、“cruelty free”等标签,这些产品一般来说伴随着高生产成本和高价格。那么这些企业之所以生产这些产品,是出于社会责任感的考虑,还时另有动机?

这篇文章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企业的行为。

当然,拿现实中的企业做实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篇文章仍然是使用了自然人(非经济系的学生)来做实验的。首先先将实验对象分组,一组是厂商,一组消费者,以及一组第三方。消费者和厂商交换两种产品,一种“公平”的产品,和一种“不公平”的产品。公平的产品不会造成任何的外部性,而不公平的产品会对第三方造成损失。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种产品都价值 50 元。不公平产品的生产成本为 0,然而如果交换了不公平的产品,会对第三方造成 60 块的损失。而公平的产品生产成本为\(c \in (0,50)\)。总的来说,不公平的产品交易会造成社会总体净福利为\(-10\),而公平的产品产生了\(50-c\)的社会剩余。

在基准实验中,市场上存在 6 个企业、5 个消费者和 5 个第三方。每个消费者有 100 块,每个厂商提供一单位的产品,厂商可以选择生产“公平”的产品或者“不公平”的产品。企业生产公平的产品成本为 10。在所有企业选择了生产何种产品以及产品价格之后,消费者进入市场,选择购买什么产品,只能买一份,当然也可以不买。由于企业比消费者多一个,因而最后一个进入市场购买的消费者也可以面临两个选择。简单来收,三类行为人的收益可以如下描述:

实验对象要进行 24 轮的实验。由于所有实验在电脑上进行,而且实验对象的 ID 都是被隐藏的,因而不存在两轮之间有任何相互影响。

此外,实验设计者还设计了一个非市场的实验设计,即选一个参与人作为 dictator,选择合适的配置。

经典的经济理论会预测,对于自利的行为人,所有消费者都会选择不公平的商品,其交易价格为 0,而所有的厂商都会生产不公平的商品。至此,这个市场完全失灵了,达到了最差的配置。

但是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么?下图中蓝色实线是基准实验中公平产品被交易的比率,横轴为实验的轮数(1-24)。

令人惊奇的是,大约有不太到一半的“公平的”产品被交易了。而下图给出了每一轮交易,两种产品的价格差异:

可以发现,公平的产品的价格比不公平的产品价格大约高出了大约 4 元左右,小于 10 元的成本差异。

以上的证据可以看出,在基准的市场实验中,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表现出了对于社会福利的关心。

此外,作者还通过改变企业的数目(市场的竞争性)、改变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者可能不知道产品的种类)以及公平产品的成本等等,做了重复的实验,发现了同样类似的结果。

其实下面的结果才是最有意思的。以上的实验都是在瑞士做的。之前提过,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上海财经大学的老师,那么这个实验在中国做结果是不是类似呢?

首先作者做了调查问卷,看中国的学生(其实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看法。结果显示,中国的学生更普遍认同企业应该担负社会责任。

然而,实验结果呢?我们来看下图:

奥,为啥公平的物品,在中国的实验,交易率这么低呢?这样就意味着,在中国的实验中,似乎中国的实验对象的社会责任感更低。

然而,通过对非市场实验设定的对比,发现中国和瑞士之间似乎没有显著的不同。也就是说,两个国家的行为人对于社会福利的偏好似乎是相同的。那么市场行为的差别来源自哪里呢?作者认为可能是市场上的规范不同,导致了中国人对于不公平或者不道德的行为有更多的容忍。

以上只是对这篇文章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其实文章里面有大量的细节我没有介绍。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读原文。不过虽然这篇文章使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了一些结果,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我觉着仍然是一个 open question,这些证据还不能提供给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是我介绍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大家对此有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最后声明,文章所有数据都来自于实验,并没有任何民族自卑等的倾向。虽然开放评论,但请就事论事。

沐风草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因为能转化为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目前国内消费者对社会责任认同感不高,所以企业也自然就没有动力去承担社会责任。额,这是我看了之后总结的,不知道对不对。

慧航:不对,上面说了,中国人比瑞士人更认为企业要有社会责任,而且对社会福利的偏好也跟瑞士差不多,但是结果却不一样。

沐风草洛:恩,就是中国的学生更普遍认同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实际上却对企业道德的要求比较低。这也就造成了在华企业没有动力去承担社会责任了。

Alex屁话多:通过调查问卷来推测 preference 恐怕不是科学的方法。

慧航:所以设计了非市场的实验。

Alex屁话多:所以,可能原因就是 preference 不同。

慧航:实验显示 preference 似乎是相同的。

你没有懂我啊,作为 social planner 和作为 consumer 的 preference 不同是可能的~很多情况下 representative household 是不合适的假设。

慧航:sp 也是随机选的啊,同样的样本,所以应该不存在你说的问题。

栗子:为什么要做那么复杂而且得了结论也半信半疑的实验,直接调研一下版权市场应该能得到更具参考价值的答案吧?

慧航:受控实验。

陈名曦:去 SSRN 看了原文,结论倒是简单一个”是“。但果然模型好弱——复杂市场主体作简单市场决策连点外生因素都不考虑的……答主最后扯中国实验也跑题了,“作者认为可能是市场上的规范不同,导致 XXX”翻译一下就是:影响决策的变量全在外部,跟我的实验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市场会这样了”的原因是“市场就长这样”。跟论文结论没关系扯它干嘛。——还是觉得模型好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