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2 字

比较优势理论与贸易的利益:来自日本的证据 - 慧航 - 专栏

经济 - 国际; 慧航; 知乎专栏; 文献笔记; 比较优势;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52417

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这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会承认的结论。而关于为什么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也有着许多种解释,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比较优势理论。

在讨论证据之前,我们不妨先给出两个定理的简单证明。首先是自由贸易比起自给自足的经济能够带来更高的福利:

其次是比较优势的 DDN 定理:

最后这个关系式描述了自给自足条件下的价格向量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净出口向量之间的关系。这个结论意味着,本国在自给自足条件下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在有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会更倾向于进口;而相反,本国在自给自足条件下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在有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会更倾向于出口。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占据了贸易理论的重要位置,然而在长期以来并没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益处有多大。其中的一个挑战是,我们无法观察到“自给自足”条件下的价格。通过以上的 DDN 定理我们可以看到,其价格向量为“自给自足”条件下的价格,而T却是贸易条件下的贸易量,而这两个量我们是无法同时观察到的。

而 Bernhofen和Brown 2005年的AER文章:《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Gains from Trade: Evidence from Japan》,使用了日本的对外开放作为自然实验,估测了贸易对日本的福利的影响。

日本的历史这里不再赘述,经历了 1853 年的“黑船事件”,日本最终于 1859 年实现了对外开放。

而有趣的是为什么日本是一个理想的自然实验呢?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1850 年的日本经济情况比较满足新古典模型的完全竞争市场、产品同质化、世界市场的价格接受者这三条假设。
  2. 日本的对外开放是外生的、突然的,使得其国内的价格在短时间内有剧烈的变化。
  3. 由于突然的开放,其生产技术短时间内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综合以上,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日本是一个绝佳的研究贸易的收益的样板。

那么如何估测贸易对日本带来的益处呢?如果学过《中级微观经济学》,你肯定对所谓的“等价变化(equivalent variation)”还有印象。如果使用支出函数,我们可以把等价变化表示为:

以上\(\Delta W\)就是所谓的“等价变化”。其中第一个支出函数代表了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达到自由贸易条件的消费需要的支出,而第二个支出函数则代表了如果1850年代日本是自由贸易的,那么其实际支出是多少。从而,这个\(\Delta W\)的意思就是:在自给自足的价格下收入需要增加多少才能获得跟自由贸易下一样的消费。(注意这里的\(T\)跟最初的T定义是反的,所以\(pT>0\))。

而根据收益函数的性质,可以知道最后一项是非负的,因而有:

以上不等式右边就是作者需要进行估测的。为了估测这个数字,作者需要:

  1. 自给自足条件下的价格
  2. 反事实的贸易量
  3. 1850 年的 GDP

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反事实的贸易量。作者认为既然日本的开放是突然性的,其面临世界市场也是突然性的,者对其本身的价格向量有个冲击,但是对技术等并没有太大冲击,所以可以使用开放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的贸易向量代替自给自足时期的反事实的贸易向量。由于数据的原因,作者最终使用了 1868-1875 年的贸易向量,通过GDP增长率的反向调整作为 1850 年代的贸易向量的 counter facturals。

此外,对于 GDP 数据,由于缺乏 1851-1853 年的数据,作者使用了两种方法:由于 1840 年代的 GDP 数据是有估测可用的,因而可以用 1840 年的数据,假设不同的增长率,估测 1850 年代的;此外,1870 年代的 GDP 数据也可用,因而可以倒推回 1850 年代的 GDP 数据。

最终,作者得到了如下对于贸易的收益的估测:

经过作者的估测,日本的对外开放,使得其由于比较优势而获得的收益不高于当时日本 GDP 的 8%-9% 的水平。

不知彼岸:所以其实益处并不大么? 自由贸易,在中长期来看,对于技术落后国,不利于本国产业资本的壮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落后国倾向于沦为廉价劳动力提供地,原料出口地,和他国商品倾销对象。这一负面作用会不会更大?

大锴:楼上这到底怎么看的文章。

不知彼岸:占日本当时 GDP 的 9% 很大么? 首先,日本当时 GDP 绝对量比现在小得多。 其次,即使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水平,比 19 世纪的日本要好得多,但以技术进步的推动能力,让 GDP 增长 9%,连两年都不需要。可见经济增长的能力才是最为压倒性的因素。 如果不适当的自由贸易损害了产业的长期发展能力,完全有可能,损失的增长率大大超过那 9% 的上浮。请@慧航有时间的话就这种可能性发表一下看法吧。

大锴:你拿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来举例,可是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很大部分就是自由贸易带来的呀。

不知彼岸:1. 经济增长并不必然需要自由贸易。地球作为封闭的经济体一直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推动的。历史上许多国家在采用贸易保护措施的同时经济高速增长,比如曾经的美国。此外,即使中国加入 WTO 以后,也有 15 年的保护期,对于发展中国家 WTO 通常都会给予一些贸易上的保护。你说中国过去的高增长中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自由贸易,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至少需要进一步论证。2. 我提中国的经济增速,只是为了说明经济增长的能力相对于 9% 的 GDP 上浮是更重要得多的东西。如果要论证自由贸易人人受益,就必须要论证自由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慧航给大家分享的静态的模型在这方面是无力的。3. 迄今也没有完全的自由贸易,多自由的贸易最合适刺激经济增速?一些保护是不是必要的,最优的?自由贸易的时机会不会非常重要?自由贸易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是很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我说这么多,就是想多听些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

慧航:9%很大么?不小。你要这么想,这篇文章识别的是:仅仅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直接利益,而不包括技术外溢、间接造成的资本积累等等。也就是说,对于日本来说,对外开放之后单单比较优势就有 9% 的增长,这个数字在那个时候的世界经济来看是非常 amazing 的,那个时候除了英国这种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以及英国荷兰等对外急速扩张的国家,其他的国家,比如中国,增长 9% 需要多少年呢?另外,关于“贸易不利于本国资本扩大”这个观点,我们观察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进入了资本化的道路,而日本仍然保持着自由贸易,似乎这并不矛盾。

不知彼岸:对于开始走上工业化的国家来说,增长 9% 用不了 3 年,现今中国只要一年半。至于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很久是因为还没有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可见,是否能够工业化是更关键的因素。因此,我说 9% 相对于能否走上工业化,走好工业化是"小"。 自由贸易的确未必会完全扼杀工业化,但他们之间大致会是什么关系呢?可能是削弱,可能是增强,也可能是看时机和程度。只看到二者共同存在并不能说明改变自由贸易政策对工业化就是好的影响,因为我们不知道如果不是这个贸易政策,而是别的,会怎样。日本明智维新走上工业化道路了,可是这期间日本的贸易政策到底是怎样的,发生过什么变化么,真得能称得上很自由么? 技术的溢出等效应可能是存在的,也可能导致长期居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而对技术有抑制。也许不那么自由的开放和贸易会能够更好? 总之,我想强调的观点是贸易的自由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单调正相关。而这个关系到底是什么是比 9% 的比较优势重要得多的东西。

慧航:跟你说了,那个识别的仅仅是比较优势的收益,而这个 9% 的收益是在开放了贸易之后任何时间都存在的,不是一个时间序列上的增长的概念。也许你得再仔细看看原文,搞清楚他要识别的是什么东西,什么叫 counter-factural。

不知彼岸:我并没有说原文识别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也没有说原文识别错了,也没有说 9% 是一次性的,更没有说原文在讨论时间序列上的东西。也许你应该再看看我的评论,到底要说的是什么东西。

慧航:既然你自己也清楚自己的论点跟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关系,我觉着讨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不知彼岸:100 的 GDP 上浮 9%,但却损失了 3% 的增长率,另一个也是 100 的 GDP,没有上浮,但却每年多增 3%。若你能再活 60 年,你选哪个?这就是我说的 9% "小"。

慧航:你还是混淆了时间序列上的“增长”,以及比较优势带来的“收益”。

不知彼岸:我讨论的论点和原文不同且不矛盾,并不代表就和原文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在讨论自由贸易的利弊。 我混淆了?能不能请指正,谢谢!

慧航:这个 9% 的意思是说,任何时间开放贸易比不开放贸易,单单从比较优势理论的收益是 9%,这个 9% 是每年都存在的,跟增长率没关系。

不知彼岸:对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请比较:109 109 109 109 109... 100 103 106 109 112..假设前者自由贸易 后者不自由的贸易。我举例了,若还有误解请你也举例。如果你懒得做,或没兴趣那就算了吧,我们就讨论到这里。

墨子蔚:" 长期以来并没有非常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益处有多大" 对日本 1850年 前后的影响,是 9% 以下。那么,现代全球高度分工协作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如果中断,产生的 GDP 损失是多大 ? 如果所有行业国际贸易品 都有替代性,并且方便人员在不同行业间转岗,及方便行业横向扩张,那么不大,也就 9% 以内,但,对于难以替代的零部件,原料(如石油和一些芯片),和不大量输出产品保证产能就严重折旧赔本(如钢铁、汽车行业)的行业,那“中断国际贸易” 的损失可就大了。所以,我们才一方面说:地球村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按郎咸平先生提到的“产业链完整性”,不断研发替代外国在国际贸易中高利润的部件、商品,确保一旦“中断贸易”时的生产损失。这一点美国战略也很明确。

Pats Chen:这 counter factural 稍微有点不够优雅…

慧航:233,不过也算得上靠谱,结论也没有很夸张,不管怎样都要做假设的,要么只能写很复杂的结构,要么搞个自然实验,反倒让人喜欢

唐朝:长篇大论就是为了说明,自由贸易人人得益。

王振宇:233,你这么说贬低了作者的工作。人家算出了精确的贡献率呀!

Yuting Chen:慧航,日本的 open to trade 是 exogenous 的,为什么 technology 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冲击呢?难道不是会有较大的 technological shock么?

慧航:我觉着他说技术上没有太大的冲击是有道理的。黑船事件之后日本在其出口领域并没有立即学习国外的技术,那要到明治维新前后才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类比于,鸦片战争前后几年,中国似乎也没有什么技术冲击,真正的技术冲击应该是洋务运动前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