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20201591
前几天介绍了关于中国失业率的文章:中国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的长期趋势 - EconPaper - 知乎专栏,而对于劳动市场的描述,除了失业率、劳动参与率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维度的指标,其中岗位创造(job creation)和岗位破坏(job destruction)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Hsieh and Klenow (2009) 指出中国和印度如果有和美国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那么中国和印度的生产率将会极大的提升,因而理解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华经管的 Hong Ma, Xue Qiao and Yuan Xu 等人最近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上的文章:《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China during 1998-2007》对这两个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算。
文章主要使用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数据库对以上指标进行测算。作者首先定义了职位增长率:
\[ g_{et}=\left\{ \begin{aligned} & 2(e_t-e_{t-1})/(e_t+e_{t-1}), && \text{if}\, e_{t-1},e_t>0\\ & -2, && \text{if}\, e_{t-1}>0,e_t=0\\ & 2, && \text{if}\, e_{t-1}=0,e_t>0 \end{aligned} \right. \]
其中\(e_t\)为就业人数。其中\(g=2\)代表企业进入,\(g=-2\)代表企业退出。「岗位创造」被定义为:
即那些就业人数正增长的企业的就业增长除以部门内的总就业人数。类似的,「岗位破坏」被定义为:
另外,作者还定义了「总岗位重配置率」(Gross job reallocation rate, SUM)、「净就业增长率」(net employment rate, NET)以及「超额岗位重配置率」(excess job reallocation rate, EXCESS):
由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只记录规模以上(私有企业500万以上)企业,因而如果一个企业首次出现在数据库里面并不能说明这个企业为进入企业(entry)。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使用企业的起始年份作为定义进入的标准,同时使用「经营状态」定义企业的退出。此外,仿照Brandt (2012),作者除了使用ID外,还使用了企业名称、行业、地址作为不同年份企业的的识别标准。
上图是最终计算出的全国样本期间段内的岗位创造与岗位破坏的情况。平均而言,在样本期间段内,每 100 个工作有 14 个为新创造的岗位。值得注意的是在 2001 年之前,「岗位破坏」比「岗位创造」数值要大,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全国的岗位在减少,这与之前介绍的失业率的文章是相吻合的。最后,「超额岗位重配置率」(EXCESS)占「总岗位重配置率」(SUM)大约 84%,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变动最主要是由于结构性调整引起的。
上图是根据所有制划分的岗位创造与岗位破坏的情况。在样本期间内,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有更低的岗位创造率、更高的岗位破坏率,因而在样本期间内创造了更少的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期间段内,国有企业的岗位创造率小于破坏率,意味着国有部分的收缩,这与上世纪 90 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密切的联系。而私有部门则在工作岗位的提供方面贡献了最多。
上图是根据企业规模分类的岗位创造与岗位破坏的情况。可以看到小企业有更高的岗位创造率。而小的国有企业有更高的岗位创造率,同时有更高的岗位破坏率,这些发现与国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政策是一致的。
此外,作者还对「超额岗位重配置率」(EXCESS)进行了如下组内、组间的分解:
其中前两项为组内的 EXCESS,后两项为组间的 EXCESS 变动。
上图汇报了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组,组间的 EXCESS 变动。表中可以看出,组间的变动只解释了总的变动的一小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1999 年至 2007 年,根据所有制划分,组间变动的解释能力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说明就业从国有部门到私有部门的转移在 2002 年达到高峰,以后逐年下降。
国际贸易自由化对于国内的资源配置有重大的影响意义,在有国际贸易的条件下,国内低效率的企业会被迫退出,而高效率的企业会快速增长。为了检验贸易对岗位资源配置的作用,作者构建了行业的『贸易开放指数』,即行业的总进出口额与行业总销售额、进出口额之比。作者构建了如下动态面板模型:
并使用 Arellano-Bond 方法进行估计。
回归结果如上图所示,可见对外开放程度高的行业有更高的净岗位创造,而这个作用主要是由岗位创造而非岗位破坏带来的,即那些对外开放程度低的行业似乎并没有更高的岗位破坏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有更高的岗位破坏率,然而国有企业也并没有更低的岗位创造率。
梁正中:我不是学经济的,不过我想知道 2002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私有化在 2002 年达到高峰。是否意味着政府部门有意的导向。
慧航:加入 WTO,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尾声。